2024-03-05
3月5日上午,國務院總理李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介紹今年政府工作任務時提出,要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今年兩會,全國政協委員、天娛數科副總經理、山西數據流量谷董事長賀晗聚焦新質生產力這個重點方向,將 “數據要素、智能算力、算法應用”協同發展與數字經濟領域的產業實踐相結合,圍繞推動數據交易機構互聯互通、促進多層次數據要素市場協同發展,促進智算資源互聯互通、緩解供需結構矛盾,加快拓展人工智能大模型技術應用場景等方面提交了三份提案。深入一線、廣泛調研、高度錘煉,三份提案是賀晗委員帶領山西數據流量谷發展三年多以來在數字經濟領域深度探索和實踐的成果。
2023年,“全國數據要素第一園”——山西數據流量生態園“由園升谷”進階蝶變。2023年12月28日,山西?。駹I企業)“數據要素×科技創新”大會暨山西數據流量谷啟動儀式在太原舉行,山西省委副書記、省長金湘軍出席并啟動。山西數據流量谷在全省布局1個總部基地,8個特色分園區,10余個數字化平臺,集聚企業逾1000家,數據、技術、人才、資本等生產要素的規模效應在谷內不斷放大裂變,“數據要素×科技創新引領,算力算法支撐”的新質生產力實踐路徑逐漸成熟。

數據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
新質生產力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的當代先進生產力。我國經濟發展正處于增長速度換擋期,以低生產要素成本為基礎的比較優勢見頂,打造更先進的新質生產力,是點燃中國經濟新引擎的迫切需要。數據具有可復制、可共享、無限增長和供給的稟賦,新質生產力把數據作為驅動經濟運行的新質生產要素,從而打破了傳統要素有限供給對增長的制約,為持續增長和提供了基礎與可能。“數據要素×”能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創造新產業新模式,實現對經濟發展的倍增效應。
2023年以來,數據國家數據局組建、數據資產入表、各省數據局揭牌設立、《“數據要素×”三年行動計劃》發布……數據要素迎來歷史發展機遇。國家數據局提出到2026年底,數據產業年均增速超過20%,數據交易規模增長1倍的總體目標,鼓勵地方政府建設數據特色園區。而早在3年前,數據流量谷前身山西數據流量生態園就已經開始了探索實踐。
2020年,全國第一家以數據要素驅動的數字經濟園區山西數據流量生態園落地山西綜改示范區,園區充分發揮數據要素可以跨越物理邊界的特性,在數字能源、電子商務、數字醫療、智能制造等16個領域,把企業小規模的零散數據要素需求聚合起來,形成上規模的集中需求,引入擁有海量數據要素資源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和消費互聯網平臺進行流通交易,在數據要素方面創造出了低成本的比較優勢,逐步形成了全國范圍的數據要素價格洼地,以此來帶動對這些數據要素有需求的京津冀、長三角、大灣區數字經濟企業不斷在山西落地形成集群。通過數據要素打造數字產業集群,這是全國首創。
經過3年發展,已經成為“數據要素第一園”。截至目前,生態園有750余家數字經濟企業入駐,其中,有上市公司14家,培育“專精特新”企業27家,培育“四上”企業49家,數據要素流通交易規模突破43億元,拉動入園企業累計營收超352億元,平均每1塊錢的數據要素投入帶來了近8.2塊錢的經濟產出,這是數據要素乘數效應的直觀體現。
在通過各細分產業互聯網平臺實現業務流、資金流、物流、能源流、信息流等海量多元數據要素資源聚合基礎上,山西數據流量谷搭建了“園區+平臺+金融”的服務體系,通過云會計服務平臺推動數據要素入表實現資產化,再通過鏈接金融機構實現資本化。近日,山西省首筆無質押數據資產增信貸款在山西數據流量谷落地,標志著園區打通了數據由要素到資產到資本的可行路徑。
新質生產力,要義就在科技創新
新質生產力的“新”,核心在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科技創新應堅持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深度融合,一體化推進部署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從而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只有讓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相互促進、同頻共振,在生產過程的實踐中不斷優化生產要素,才能實現以新技術培育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新動能,引領產業轉型升級,進而實現生產力的躍遷。
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人工智能大模型技術正在為經濟社會發展持續注入新動能。從GPT到Sora,從單模態到多模態,從單一智能到通用智能,大模型技術引領了新一輪全球人工智能創新熱潮。國內外大模型科研保持高速迭代,各類模型層出不窮,模型性能不斷提升,創新創業蓬勃興起,展現了驚人的演進速度。同時,大模型賦能行業應用正在蓬勃興起,基于大模型的泛化能力和涌現特性,其在越來越多垂直行業場景上,展現了驚艷的性能表現和巨大的發展潛力,得到了各行業高度關注,場景驅動成為大模型技術創新和產業增長的重要模式。
山西數據流量谷引入了杉樹科技、智境云創、聚為科技等一批人工智能領域頭部企業落地,持續推動大模型技術與煤焦鋼電新能源等山西特色優勢產業數據要素相結合,訓練打造垂直領域大模型,助力傳統產業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提升產品質量、減少能源消耗和環境污染,拉長產業鏈條,提高產品附加值,提升產業競爭力,實現深度轉型升級。同時,不斷拓展大模型技術在智能制造、生物醫藥、集成電路、教育教學、科技金融、設計創意、數字政府等領域的應用場景,推動大模型賦能產業互聯網平臺應用,打造了智者千問企業級大模型、MetaSurfing-智能云平臺、魔方Mix -AIGC短視頻智能營銷助手等一批標桿性大模型應用產品和服務,實現人工智能技術與行業更加廣泛的應用和更加深度的融合。
作為大模型訓練的底座,受智能算力需求激增影響,去年以來,智能算力缺口大、供需矛盾凸顯成為普遍現象。山西數據流量谷率先建立普惠算力調度服務平臺,通過平臺廣泛匯聚多方算力資源,納管零散算力,整合閑置算力,推動智算服務逐步從“按指定規格購買資源”的粗放管理模式向“按任務匹配資源、按資源使用量結算”的精細化管理模式轉變,不斷降低入谷企業算力使用成本,實現算力普惠,人工智能模型訓練推理、機器學習、視頻渲染、離線分析等業務場景不斷在園區匯聚。
向新質生產力要增長新動力
新質生產力,最終落腳點還在生產力。產業是生產力變革的具體表現形式,必須要打破先進生產要素自由流動的束縛,促進人才鏈、資金鏈、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服務鏈全面融通,以“新”提“質”、以“質”催“新”,從而培育發展動力。
在數字經濟領域,東中西部之間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一直存在。國務院印發的《“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中也指出了我國在不同區域間數字鴻溝未有效彌合,甚至有進一步擴大趨勢的現實問題。發展不平衡的問題直觀體現在數字經濟占GDP比重上。浙江、廣東、北京等地,數字經濟已成為拉動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數字經濟GDP占比50%左右,而大部分中西部省份只有25%左右。缺技術、缺資金、缺人才、缺平臺,是中西部數字化轉型面臨的普遍問題。
對于數據新要素,東中西部在一個起跑線上。歷時3年的求新探索,山西數據流量谷推動數據要素圍繞“流通-聚合-應用”鏈路上量上規模,來吸引帶動人才、資本、技術要素沿著產業鏈、供應鏈、服務鏈不斷在本地落地,走出了一條中西部地區發展數字經濟的新路子,并凝結出“新新結合、輕輕聯動、前輕后重、數實融合”的具體實踐路徑。
“新新結合、輕輕聯動”,即新業態與新生代企業家的結合、年輕人與輕資產的聯動,充分發揮數據要素對人才要素的吸引,助力數字經濟創新創業。依托低成本的數據流量供應,園區培育了短視頻、直播電商、電競游戲、虛擬數字人、元宇宙、新個體經濟等新業態,成為吸納就業、孵化創業的重要載體,帶動大學生直接就業逾1.3萬人。園區舉辦的“首屆數字經濟高校雙創大賽”催發全省“雙創”熱潮,全國60多所高校、近百家數字經濟企業積極響應,線上線下累計參賽人數超10萬人。2023年9月16日,大賽創新成果展示暨頒獎典禮在忻州舉辦,典禮上教育部副部長孫堯發表了視頻致辭。大賽促成了中國最大的民辦高等教育集團北京北投教育科技集團與忻州市政府關于“大賽之都”和“數字人才研學基地”的合作。
“前輕后重、數實融合”,即通過數字化平臺帶動重資產項目落地,數字平臺、數據要素這些是“輕”的,但平臺背后的智能制造、能源裝備這些項目,是“重”的,這也是“數”與“實”的融合,因為這些項目一開始就是從數字化底座上發展而來。入園上市公司豪爾賽打造電動重卡綠色交通能源互聯網平臺,在平臺牽引下,將在山西投資180億元建設600座電動重卡換電站,全部達產后預計年營收約100億元,年稅收約10億元,已在呂梁、清徐、長治等地投入運行??爝f巨頭圓通速遞在園區設立數字物流平臺公司,而后投資10億元建設智慧物流暨大數據運營中心。入園企業智杰軟件打造了健康大數據智能服務平臺,依托平臺匯聚的產業資源,與保羅汽車集團合作打造健康服務車華北生產基地,年產值10億元。園區引入今日中科建設了煤炭行業工業互聯網平臺,在平臺帶動下,落地年 “中科煤焦檢測精密儀器智能制造裝備生產基地項目”,年產值1.1億元……
去年以來,隨著實體投資項目落地增多、要素資源集聚擴容、產業生態裂變增長,園區啟動了“由園升谷”工程,按照“一谷多園N平臺”的總體架構布局了1個總部基地和8個特色分園區,合計面積近40萬平米,集聚企業近1000家,搭建了數據要素公共服務平臺、云會計服務平臺、低碳云賬戶平臺、智能算力服務平臺等10個數字化平臺。山西數據流量谷不是園區的簡單集合,實質是放大數據、技術、人才、資本等生產要素的規模效應,產生裂變,更大的意義在于產業招商的品牌輻射效應。在新質生產力驅動下,預計到2025年,山西數據流量谷將集聚2000家數字經濟企業,輻射帶動10萬人就業,達到100億元的數據要素流通交易規模,為山西貢獻超1000億元數字經濟增量規模,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強力引擎。